嘉人网独家专稿,转载注明出处链接。
有部娱乐片叫做《基因决定我爱你》,虽然用了“基因”这么正宗的科学名称在标题里,但在我看来,却一点也不科学,原因在于导演显然没有好好地理解1995年的一个经典研究。在很多讨论两性择偶偏好是否有先天决定因素的文章中,很多人一定看到过瑞士伯尔尼大学的克劳斯·韦克安德等人所做的闻汗衫实验。他们召集来一批女性志愿者,让闻一些男人穿过未洗的汗衫,然后指出觉得哪些好闻,哪些不好闻。结果发现,女人在体味上愿意选择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基因和自己相差较大的男人。MHC基因是一群控制着人体免疫排斥反应的基因群,它还会影响人体的味道和面部的特征。研究者通过这个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人类倾向于选择和自己基因型相差较大的个体结为连理,因为这样可以避免“近亲结婚”之类风险。在哺乳动物中,MHC基因相似的配偶生育时更易出现自发性流产。
好了,大多数应景文章大概只会讲到这里,接下去就没事儿了。但其实,我想告诉你这绝非故事的全部。首先补充一点,克劳德的团队接下去的几年中做了一系列的排查实验,证实了在人的择偶中,追求MHC相异的成分远远大于追求杂合性的成分。这怎么理解呢,换个简单直观的说法:某男与某女亲缘关系远近,是可以在很多基因位点上测出来的,但找对象时,当事人可能就盯着MHC方面的问题不放,哎呀不行,咱俩这方面不搭配,其他都免谈了。这个实验当仁不让地确定了MHC的江湖地位。
另外还有一则相关研究,来自国际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计划(The International HapMap Project),这是继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The Human Genome Project,HGP)之后的另一个国际大型合作基因项目,它的任务是确定和编目人类遗传的相似性和差异性。2010年有科学家利用来自该项目的数据,对世界上几个地区的伴侣之间的MHC匹配度做了比对分析,得出了更丰富有趣的结论。这个研究的重大突破之一是女人不用闻臭汗衫了,第二就是来自美国犹他州和非洲尼日利亚的两个样本群,分别给出了两个方向的说法。
犹他州地区整个人群的基因多样性是所有样本群中最小的,他们显示出了明显的差异化择偶,夫妻间的MHC差异大于随机配对的男女;但在基因多样性最大的尼日利亚地区可就反过来了,他们出现了夫妻的MHC型相近的倾向!而且这也不完全是由于非洲人民不回避近亲结婚所带来的结果,在2002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苏马·雅各布团队就用另一个汗衫实验证实过,如果加上种族因素,人类选择另一半时还是会找相近的MHC。也就是我会选择一个很可能导致我流产的同胞,也不愿选择一个没有这方面危险的非我族类。为什么呢?显然的呀,非我族类在其他方面的危险只有更大。这个研究小组于是得出,人对MHC的差异性选择应该是存在一个区间,过大和过小都会被摈弃。这个研究可能是对于“男女相近相吸还是相远相吸”问题的最好注脚了吧。
所以你终于明白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怎么通过基因起作用了吧?不仅是你妈的絮叨会牵制你要不要和某人在一起,你的鼻子或者其他感觉通过生理机制的作用,说不定一早就告诉你答案了。
文/小庄(果壳阅读主编,科学松鼠会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