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磨坊
此前的黄轩几乎是娱乐圈“运气欠佳”的最好注解,好在,30岁之前,他接近了想要出名的夙愿。
他主演的《推拿》在第6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获得“最佳艺术贡献(摄影)”银熊奖之后,
又在第5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横扫“最佳影片”等六大奖项。
编辑/吴佩霜 采访/鲍晓霞 撰文/四月 摄影/金家吉(Zack Image) 化妆/张进 发型/森森 造型/孙筱炘 模特/郝娉婷(龙腾精英)
网站监制 蔡璐专题策划 Faith设计 庾健

  • 因为《红高粱》中“俊杰”的成名,快要30岁的黄轩被人翻出前史,那几乎是娱乐圈“运气欠佳”的最好注解:太多次,最后关头,他被替换。
  • 你能想象一个曾经不得志的演员,在家里发呆,在脑子里演戏。如今黄轩的“运”来了。他承认《红高粱》带给他很多,名气,片约,他还在学习做明星,包括“如何看起来像一个明星”。五年前他参加威尼斯电影节,穿一件金色衬衣,西裤和皮鞋间露出一截白,投资人看不下去,把他叫到房间换了双袜子。
  • 他似乎不太在意生活的细节,喜欢“穷游”,住便宜的青年旅馆,或者跟路上认识的旅者扎帐篷,但这些会离他越来越远,黄轩正在如他期望地变得有名——最近3个月,他有4部戏集中上映,一部电视剧、三部电影。分别是郑晓龙的《红高粱》、许鞍华的《黄金时代》、崔健的《蓝色骨头》和娄烨的《推拿》。
  • 他已被视为潜力无限的“小鲜肉”,肉质特征为“都说他戏好”。他已经踏入作为一个明星所需遵循的条框,他要捯饬自己、注意形象、一下午跑四个通告、把几乎同样的话反复说上一整天,有些是此前他想象“出名”时能想到的,有些是想不到的,但他如己所愿地出了名、有了人气筹码和表达的机会——很好。
  • 黄轩
  • 黄轩

包括《红高粱》的三次试戏,第一次没过,后两次都是经纪人“逼”你去的。
我是个慢热的人,不习惯试戏,最好的状态出不来。如果一个演员能够跟自己演戏,不需要感受对方,上来就知道怎么演,那容易模式化。国外试戏,会给你一个真的场景,中国是生演,副导演跟你走对手戏。(笑)我自尊心特别强,如果在一个地方(例如试戏)受挫,就不跟你们玩了——也是对自己的保护吧。

这种心态也是慢慢磨出来的吧。
对,好多次机会,以为要成了,最后......像《满城尽带黄金甲》,我当时中戏没考上,北电是高职也没去,就去了北舞,还处于被打击的心态,结果刚进学校,那么快就有机会降临,那么大的导演,那么大的制作,将近半年时间一轮轮选拔,见导演见了五六次,到最后一轮,基本是你了,副导演都说你去准备吧...... 阅读文章>>

当时你觉得“出名”意味着什么?
当时的我对演员都没有真正的认识,不知道演员应该具备什么素质,不知道生活、工作应该有怎样的拿捏,不知道这个圈是什么样的,就觉得非常神圣、令人瞩目,出名了就会有很多戏找我拍,很多女孩喜欢我,赚很多钱,还能买车,想得特别简单。

那么《黄金甲》在最后阶段被换角,这件事之后呢?
那之后我不能再听“张艺谋”和“黄金甲”这几个字,内心无比失落、懈怠,持续了几个月,觉得再有这样的机会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也许一辈子不会再有。

后来一次次被换(例如《日照重庆》、《海洋天堂》),戏份被删(例如《春风沉醉的夜晚》),会让你觉得自己是真的不行吗?
我也不知道那几年为什么,一次又一次,抱着期望的事情永远出问题,心里一直很失落,觉得前途渺茫。尤其是2007到2010年的三年,工作没有起色,父亲、爷爷、奶奶在那几年相继去世,生活上非常痛苦。 阅读文章>>

没想过转行吗?
我觉得我能做演员,表演课上我能演戏,又有张艺谋导演的认可,我就想演戏。没有片场可去,在家里发呆的时候我就在脑子里演,有人打灯有人举板。我想给自己三年时间。

再来谈谈出名这件事。你什么时候发现自己可能红了?
出去之后好多人认识,去超市买个东西,进个面馆,包括昨天晚上剪头发,都被“俊杰、俊杰”地喊。突然这么一喊我挺不知所措的,就点个头,跟人家笑一下。 阅读文章>>

还在希望更出名的状态。
对。名气是工作需要,但自己还是要认清,该是什么样的就是什么样的人。不希望自己这个人发生变化,包括急功近利,失去准则。也有过波动,跟自己说“不要乱,你最终想成为的不需要通过这个”。

快要30岁,被称为“小鲜肉”,你在意吗?当然这也是一种途径,甚至是捷径。 阅读文章>>

我没有特别在意别人怎么评价我。但若被误解,我会分辩。我很强调“自我”,喜欢或者不喜欢什么,清楚明了,很难接受灰色地带、暧昧状态。很多人会在教育中遮盖自己,成为别人认为他应该成为的人,但没有应该或不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看你想或不想。我的想法就是,在不伤害别人的前提下,让自己自在、得体,不断发现自己,跟自己更好相处,跟别人、跟世界更好地相处。


黄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