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人 marie claire 纷享世界 风格由我

真相的古装剧

来源:嘉人网 编辑:Apple
导读:若有人问起 2017 年什么剧最火, 答“古装剧” 一定没错。从年初的《孤芳不自赏》,到正在热播的《大唐荣耀》 、 《大秦帝国之崛起》,还有即将上映的《妖猫传》、《如懿传》 、 《寻秦记》 ,且不论它们究竟是“辣眼睛的玛丽苏” 还是“一股清流的良心之作” ,随意拎出一部,都是话题爆款。观众对着屏幕切换一部剧, 就能更迭一个朝代,乐此不疲地来回穿越,古代的生活似乎近在眼前, 但料下得太猛, 反而面目全非, 咫尺天涯。说戏如人生的编剧们, 古人的人生, 真的未必如戏。

编辑 / 吴佩霜、 许璐、 程晛

撰文 / 蓝云舒、 戴小蛮

摄影 / 黄斌航

设计 / 丁振颖

王亚蓉

听王亚蓉聊两千年前的时装

王亚蓉:纺织考古学家,中国织绣领域研究第一人,自1978年任沈从文先生助手,为《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绘插图。一直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是中国丝绸、服饰考古现场发掘、 保护、研究、鉴定、复原复制工作第一人,参与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三号汉墓、 湖南江陵马山一号楚墓、河北满城中山王刘胜墓、北京大葆台汉墓、辽宁省叶茂台辽墓、河南省三门峡号国墓、 陕西扶风法门寺唐代地宫、北京老山汉墓、新疆民丰尼雅三一八号墓、江西靖安东周墓葬、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墓等的发掘、研究和保护工作,被誉为“大国工匠” 。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头上何所有,翠微盍叶垂鬓唇。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 ”唐朝诗人杜甫在《丽人行》中曾如此描述长安仕女在暮春出行场景。在古诗中,不少这样的文字赞美过中国古代服饰的繁复华丽。然而,几千年之后,我们很少有机会见识,即便能有幸出土,也早已失去原本的光鲜华贵。

而被称为“中国文物修复专家” 、 “织绣领域研究第一人”的王亚蓉,却以足够专业与耐心将隐藏在历史之下的华服重现。她参与过的考古复织项目从东周时期到清代,时间跨度长达 2000 多年,以此不断完善对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研究。

“中国人在 2650 年前就用平面剪裁做出了立裁效果的服装。”

M.C.:在您看来,女性对服饰最讲究的是哪个朝代?

W:每朝每代服装都很美,就我个人而言是战国为最。战国时期提倡百家争鸣,因为如此, 它对人的思想没有任何约束,你可以大胆去想象。

1982 年,我参与了江陵马山一号楚墓纺织品文物的清理工作,发现一件凤鸟花卉纹绣浅黄绢面绵袍。它出自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个没有身份记载的小墓,我们揣测这位女性,她的陪葬器物样样可评为一级品,但她的墓并没有按照当时丧葬规制,没有墓志铭,且墓坑大小仅有两米多, 她的身份可能是一位大家族的宠妾。由此可见社会普遍的衣饰品质是极高的。这款楚国女性礼服上飞凤花卉纹绣纹非常精美,尤其是领口部位的绣纹,方寸之间描绘了古代贵族狩猎场面, 每一菱格内都是狩猎主题的图纹, 有人驭马车追逐搭弓射箭, 有梅花鹿在奔跳,有人举盾持长剑、 与虎拼搏,也有捕猎者持匕首搏豹的场景。这说明当时生态环境好,人对动物的各种优美形态认知深刻,因为古人认识自然界动物的野性之美才能被如此生动绣制成纹。其时,贵族狩猎是常见的娱乐形式。

这件衣服腋下夹缝有“方片” ,它的功用是让平面剪裁产生立体效应,穿着特别合体舒适。 马山墓衣制一律交领、右衽、直裾,是上衣下裳连成一体的深衣制,左右袖腋处设“小腰” ,穿上身时,本来前后平直的长衣,因为添加‘小腰’嵌片横在腋下,竟将上衣衣襟向前推隆十余厘米, 腰部自然向前收敛,表现出形体美。 着衣后发现无论肩部如何动作,衣服下摆都不会跟着牵动,这种设计古人穿着的礼服进行繁复的礼仪,无论作揖、跪拜均不会失仪。我们介绍这件平面中式裁制的衣装,使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的威尔逊教授兴奋地说出: “中国人在2650 年前就用平面剪裁做出了立裁效果的服装, 太了不起了!”

M.C.:古装剧里,在女性服饰上容易出现哪些 Bug ?

W:艺术创作一般是不太注重当时文化上的考证, 能表现艺术的主流与美就行, 历代服饰有传承也有流行。 比如汉代女性服饰时兴‘绕襟’ , 就像我们在 1972 年发掘的马王堆一号汉墓里, 发现的素纱禅衣、 朱砂罗绮绵袍都是典型的汉朝窄袖紧身绕襟深衣,衣襟几经转折, 绕至臀部, 一圈或两圈, 绕完了再用腰带系束, 中国服装多是长袍, 镶缘加纽系等元素。 这时汉民族衣服多是右祍, 就是左襟压右襟, 少数民族多是左祍, 不懂规矩的话很容易闹笑话, 尤其电视剧里。 古装戏出现前朝衣饰, 可以理解为 “尚古” , 若出现后朝衣饰就不妥啦!

M.C.:古代讲究“绫罗绸缎” , 这四种最难制作的是什么?

W:很多人以为‘绫罗绸缎’说的是丝织品面料,或者只有贵族、富裕阶层才能穿着绫罗绸缎。 其实, 绫罗绸缎讲的是四种不同品种织物的组织结构,根据织造方法不同而被分为四种称呼,不论丝、 麻、 棉、 毛、 织造工艺都如此。如果就原材料 — 真丝而言,古代家家养蚕,自己织布,可以说所有阶层都在穿绫、 罗、 绸、 缎,只是贵族穿不厌其精又有诸多后加工的刺绣等处置,更费工费时。

关于织造方式,中国古代服饰使用面料有以经线起花的经锦和纬线起花的纬锦。现在的织锦缎,都是纬锦起花,而西周就开始出现的经锦织造方式,是以纬线只用一色, 经线用多种色,由经线表现花纹。汉以前这些彩锦都是经锦,唐代初期之后,因为中西在织造技艺也有融合,来自西方的纬锦,它能织出比经锦更繁复的花纹和宽幅的织物。也就是说,唐以前还没发现过纬锦的。

包括中国古代服饰上的图案、花纹,它也是逐渐发展衍进的,早期服饰上的山云水不分,宋元以后,从绘画而言,不仅区别开,且表现越来越流畅。文化传承也是与时俱进的。

M.C.:曾有古装剧来请教您的建议吗?

W:有一些,毕竟我们也希望,我们的研究能让中国古装剧尽量贴切、忠实地呈现中国历朝历代服饰的精美。比如《赤壁》的美术指导叶锦添,他找到我咨询三国的服饰资料。我建议他, 三国资料特别少,可以往前朝用,例如战国、汉代,哪怕商代的一些花纹都可以使用。他也到我们首都博物馆的工作室观摩了几件马山一号楚墓服饰纹样实物(复织品),拍了一些图片。后来这些元素和款式都被用在电影中小乔和孙尚香的服饰上,非常符合时代也得到赞誉。

并不是所有古墓都有丝织物出土,平均一千个古墓难得碰到一个。

M.C.:1978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正式成立了以沈从文为核心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室,之后如何开始织物考古?

W:纺织考古是对出土丝织文物的实物考证,乃至复织那些消失已久的丝绸、服饰。1972 年, 马王堆是第一次科学发掘的里程碑式的纺织文物大发现。给我们展示了两千多年前汉服饰文化的辉煌与优雅,震惊世界。因丝织文物是有机质文物, 受地理环境、 地下水及微生物和尸身水化分解等影响,很难保存, 出土的概率特别低,并不是所有古墓都有丝织物出土,平均一千个古墓难得碰到一个,我们在 1972 年马王堆考古发现织物文物十年之后的 1982 年才遇到下一个有织物出土的古墓——江陵马山一号楚墓。

难得保存下来的织物,也常会因为提取或保存不当而毁坏。因为在考古现场, 纺织文物可能如烂泥似存在, 有些又似碳化状态。所以,我们要进入现场,从提取开始,哪怕只发掘到一块指甲盖大小的残片也可鉴别它的品种,研究工作要同期开展,认真提取每件文物做好应急保护工作再设计出修复方案, 再进行清洗修复, 最后选择一些重要的文物,开展应用实验考古的方法依文物的各种工艺归制技艺织造等进行复织工作。这个学科很冷僻,但现在已被逐渐认识到是件“化腐朽为神奇的研究保护工作” 。

M.C.:您曾参与若干大型考古的发掘、研究保护工作。对于您而言,最震撼的考古发掘是哪次?

W :应该是马王堆。中国因为发明蚕桑织造和丝绸之路而闻名世界,东西方古文献中也有很多记载,但历史久远的完整实物谁也没见过,甚至有人怀疑,中国人是否从文学角度夸张了丝绸之美。幸好,1972 年,马王堆汉墓出土了素纱禅衣、朱砂罗绮绵袍等一大批织物。 素纱禅衣,当时出土两件, 一件 48 克, 一件 49克, 表现了西汉初养蚕、 缫丝、 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平。 素纱禅衣的穿着我认为,绝对不是只穿一层, 因为中国人性情内敛,它应该是辛追夫人在色彩艳丽的内衣外罩的纱衣,使锦衣纹饰若隐若现,有飘然若仙之含蓄,现女性柔美。

王亚蓉

M.C.:织物的提取和修复工作都格外困难。其中,您认为最难的一次是靖安东周墓葬出土的丝织品的提取,为什么?

W:2006 年到 2009 年,江西靖安东周大墓那次大发掘 一个土坑竖穴埋藏有 47 个棺材。 由于处于南方高湿条件下,每具棺木打开都浸满积水, 墓又密封较好, 一定程度上保护丝织物少受侵蚀,但排出棺液后, 泥沙与织物均呈泥浆状对提取工作有极高要求。 稍不小心,就可能把织物当做泥浆清理掉。 纺织品不能在室外清理, 有紫外线和风沙都会被摧毁,所以要在室内来清理。当时我将墓葬附近的一座粮仓临时进行改造消毒, 用十台立式空调保持恒温 16 ℃。

棺木里都是水, 用“虹吸法” 把棺液排出, 好多次才能收得差不多。因为尸身用竹席包裹, 我们用泡沫做了一个 30 公分直径的滚筒小心提取,从这边到那边一点点卷曲,再拖出来放在地上。 丝织品和竹器必须要马上保湿,否则从小环境移到大环境的变化就会让它们很快干裂, 并且移动可能让它们破碎。

到了实验室,将纺织品浸入冷水中,一只手护着它不能被水冲散了,另一只手轻轻地拍其池中的水,轻轻把泥沙一点点地荡出来。 当时,泥沙、 骨头、 丝织品全都混在一起。 我们在水池里放了海绵,隔着让水漫渗进入,因为丝织物裹着泥沙,水一大了泥沙一冲就会造成丝织物损伤。 清理最大一片纺织品,我们换了几十次水。

这次在第 26 号棺还发现最密的织锦——每厘米排列240 根经线,每根线的直径只有 0.1 毫米。 我当时就感慨“今不如昔。 ” 因为现代设备织出的高档面料经线密度也难以达到如此高密度, 2600 多年前的古人是用手工织机做到一厘米排列 240 根经线实在不简单。

M.C.:从复制素纱禅衣, 到复原复制了 Nl0 彩绣凤鸟纹绵衣、明定陵出土的万历皇帝缂丝十二章衮服和孝靖皇后所穿的百子衣,复原复制的意义是什么?

W:通常我们去各地博物馆,将收藏织物都展览出来,根本看不出织物原本之美。这就是为什么织物要提取,继而还需要复织。从 1985 年开始,在沈从文和王 予予 的支持下,我就开始对马山楚墓的系列文物进行工艺复原和文物复织,历经 5 年,才解决了对工艺结构和训练工人的困惑。 我们的复原复制工作应叫“用实验考古研究方式进行的研究再现工作” 。

孝靖皇后所穿的百子衣,全名是红素罗洒线绣金龙百子花卉方领女夹衣,是我主持复制的。 文献记载是大红底子,但原件因为保存原因非常残破, 褪色也很厉害。 这件衣服复制后会看见前面有 50 个孩儿,背面也是 50 个孩儿,一组组呈各种婴戏场景,骑竹马的,抽汉奸的……他们穿着当时的各式儿童服饰。这件是满绣女上衣, 连红色底子都是绣出来的小几何纹。几十年了,我和团队复原复制的还有东周墓的朱染双色织锦、马王堆汉墓的素纱禅衣、 唐代法门寺地宫的四经绞罗。 如果只是放原件,不仅不能理解为什么重要, 更无从欣赏, 也无法通过它们了解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辉煌。

M.C.:沈从文先生讲“中国人要穿中国衣” , 什么叫做“中国衣” ?

W:至少我们在重要场合,应穿着中国衣。中国衣多保持中国元素——袍服, 镶缘、 花扣。 中国服饰不再如历朝历代服饰那样多元, 但这些中国传统元素应该保存着, 以表达我们对自己服饰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是体面,也是待客的礼貌。

1 2 3
延伸阅读
精彩推荐
明星春节送礼脑洞都不小
明星春节送礼脑洞都不小
礼尚往来是咱们中国人的老传统,尤其是新春佳节之际,总要给三五知己备上一份薄利。各位星星们